新媒体运营:故宫如何吸引和留住用户?

2017-04-14

分享到:

如果你是属于企业、公司、品牌、或者说是一个热爱写作的个体,哪怕你所在的并非是一家媒体,你依然可以做出你内容的差异化,通过内容去吸引潜在的用户,协助拉动你的需求。


变则通。


看600岁的故宫是怎么用最新手段将优质的传统文化传播给年轻人


如何吸引和留住用户——故宫博物院新媒体运营策略


近年来,新媒体平台应运而生,自媒体的门槛不再高不可攀,每个人都是被传播的对象同时也是传播者。在短平快的时代下,传统文化虽然不可被取代,但是紧跟潮流、顺势而为也是作为传统文化的社会职能所在。故宫博物馆就是其中的代表,就如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娄玮曾说:“紫禁城已经快600岁了,我们希望故宫不仅有长者的成熟、稳重、睿智,同时又有年轻的创造力,甚至童心、童趣。届时新媒体平台充当了很好的‘承上启下’的工具,让故宫文化渗透到大众生活中去,到年轻人中去,大家生活的各方面都可以“很故宫”。


故宫的新媒体团队在这样的时代下,主要涵盖了社交媒体、网站群、App等。而其中社交媒体包括双微,统称为“微故宫”,“微”可以代表“micro”以小见大;也可以代表“we”大家的故宫。


故宫官方新浪微博2010年正式坠地相继开通了腾讯微博,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粉丝突破百万,如此势如破竹的涨粉速度说明大家强烈地希望通过“新”方式与故宫交流。2014年初,故宫官方微信公众号“微故宫”上线,新媒体阵营中再添一员。在功能上,微博偏重互动,微信更偏重于服务。


成为故宫与公众沟通的桥梁


很多传统文化的新媒体运营,很容易走进思维怪圈:我是文化的传播者,受众只需要接受我神圣不可侵犯的教诲就好了。这样就很容易让运营者产生传播误区,并没能切实际的考虑公众的接受度,就导致缺乏有效的交流互动。


所以我们尝试着让博物馆走下“高冷”的神坛,走进大众的生活,希望以一种更接地气儿的方式去运营。比如在微博话题的设置上,我们把日常需发布的常规文物类题材,归纳整理,形成与季节相关的如#春日话明媚#、#夏日话清凉#、#秋日话缤纷#、#冬日话温暖#的话题,大家可以很容易地把所介绍的文物,与自己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增加了大众的兴趣点,也让文物“活”了起来,让大家感觉原来久藏深宫的这些文物也可以这么生活





因此,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就像是支点,支撑起一个杠杆。杠杆的一头是传统文化,是文化的本体;杠杆的另一头则是与时俱进的、观众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包括最新的技术、应用,所以调节这个支点,让两头达到和谐平衡是我们需要做到的事。


形成故宫style,而不是让自己成为网红


在运营中,我们尝试了了“去小编化”的运营理念。“个性化”和“小编化”是两个不同的定义一些机构账号其实是不利于“小编化”,让公众或者媒体报道的时候,只知小编,不知机构,大众的关注点就会偏移,甚至影响最后的传播效果。故宫博物院在所有账号运营中,一般不会出现第一人称“我”或者“小编”这类称谓,这样更加符合我们的机构身份,也慢慢地树立起有故宫style的新媒体形象。


我们其实也考虑过“去小编化”会不会让“微故宫”不平易近人?甚至缺乏个性。这个疑问在长期的运营中渐渐可以看出来,我们的这种故宫style可以让“微故宫”脸谱化。


值得一的是故宫美图系列,通过的镜头让我们感受到了故宫的温度,图片故宫元素和意境强烈的表达了出来,受到了大量用户的追捧,成为“微故宫”传播的名片。



2016年的圣诞节,故宫微博推出了一组红、白、绿色系的文物,没有文字累述,但是评论中网友大呼:“这很圣诞”“这个配色太有心了……”。看似与中国传统文化风马牛不相及国外节日,依然可以“很故宫”,这便是我们想传达的理念。



 “微故宫”作为微信服务号,运营更侧重于服务。除了本身的服务之外,我们更想看到这个公众号可以真正的“”起来,所以“微故宫”的改版后增加了新的板块:语音辅助功能、微专题小站、游戏视听板块、粉丝积分兑换机制等,以提高更多的互动性。推送的内容,把故宫方方面面,重新策划整理,形成板块,让内容话题性,避免了发布内容分散,每次的推送都能让粉丝都能看得明白。


当然,在微信的运营中我们还在探索将来会有更多的经典元素与生活相结合,碰撞出一些不一样的火花。比如在近期的微信推送《养心殿数字展·过年篇丨元旦开笔庆新春》中让一只小蝙蝠化身“小蝙”(谐音小编),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来介绍养心殿,“小蝙”的形象深入人心,受到了大家的追捧




要做好一个运营者应该懂得自己的优势在哪里,短板在哪里。扬长避短同样也和新媒体平台的几个发展阶段吻合,在初期摸索自己的风格;在上升期利用自己的优势,迅速吸引粉丝;逐渐完善自己,以较好的运营姿态进入成熟期;在衰退期来临之前,利用这种运营经验,随时迎接新的发展挑战。


时尚文艺外表下,是严谨的专业内核


“微故宫”的运营有着自己的个性和文风,从微博的后台展示数据看,故宫微博的粉丝19-28岁这个年龄的占比相对最多,所以年轻时尚、文艺范儿是缺一不可的。这并不是用一些“哦”“啦”“呀”就可以,而是同样的事情,我们需要换一种思维方式叙述,才能抓住受众的兴趣点和需求。这样在差异性的文化主体下,“微故宫”形成了自己的新媒体形象。



粉丝反馈“既可爱又达到了宣传的效果”。


品质是竞争力的基本保证,良好的流程化管理是新媒体运营的根基,从全年的运营规划,细化月和周的发布计划,再具体到内容的采编策划及撰写输出,最后遵循严格的三审制发布。内容上的严谨是必需的,保证了每个环节上的专业性,也为团队化建设打下了良好的根基


让网友成为你的内容创造者


如何留住你的粉丝?用户行为分析是需要做的,每一个转发、评论、私信无论这个数字是几千还是几万,我们都会认真一一阅读。这种方式很原始甚至有点无聊,但是却能带给我们实实在在的粉丝红利。这个红利并不是转化变现,而是真实有效的传播效果和长期的关注。通过每一条转发和评论,可以了解到粉丝渴望什么,他们关注什么,这样我们策划的内容才能从中汲取营养,对于策划以后的内容是一种反哺。这种反哺也可以体现在深层次的互动中,所谓的深层次互动并不是简单的转发评论、回复私信、调皮卖萌,更多的是可以在粉丝的兴趣点和长期关注轨迹中形成粉丝画像,找到互动内容,提前规划。这样有针对性的互动,才能留住粉丝。


在运营中,多注意细节,巧心,比如微博开放140字的限制之后,把重点内容放在文字中,让粉丝一目了然;微博9图摆放顺序讲究,图片制作精美统一,顺应读图时代的需求(“微故宫”图片制作多按手机壁纸尺寸,让大家可以直接下载保存,设置为壁纸等等)。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多为粉丝考虑,就像单霁翔院长提出:“注意细节管理,让观众有尊严地参观”的观点一样,做好运营中的点滴细节,让粉丝感受到诚意,这样,在无形中拉近了之间的距离,增加了粉丝黏性。


新媒体平台需要培养粉丝的兴趣,然后慢慢地渗透进去,实现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受众基础牢固了,能慢慢向上发展,形成故宫特有的传播金字塔。服务与迎合是不冲突的,雅俗共赏和社会进步也不是相悖的,要有传播的个性和风格,保持自己的态度,这样的迎合才是新媒体运营的精髓所在。


上一篇: 《人民的名义》里,哪位官员的新媒体意识最差?

下一篇: 互联网营销关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