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做好新媒体,这些事你必须得知道!
2017-04-14
摘要:新媒体运营,如今在各大行业里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名词。很多企业和商家为了不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中落,也都纷纷玩儿起了新媒体,却始终不得要领,处处碰壁,甚至发现新媒体越来越难做。
调查表明,微信公众号头条打开率不足5%,甚至有些公众号的粉丝出现了负增长,把这些问题总结下,主要表现为4个方面:
1. 企业急于求成,不要前戏,只想高潮。对新媒体营销才刚刚入门,就要减少预算,要求变现。
2.新媒体要同步的平台太多,大多企业都变成了标题党,琢磨标题用了2小时,写个内容只用5分钟。
3.都说与子之手,方知子丑。但在新媒体的运营中,不管你丑不丑,粉丝都要走。发一篇文章掉了一地的粉,这已成为难逃的噩梦。
4.都想要说话的方式简单点,可这本身就是个很困难的事. 左手直播,右手社群,要处理的事情越来越复杂,条条大路到底该何去何从,迷茫!
作为企业的新媒体从业者,我甚至经常怀疑,我的未来真的只是个梦。然而革命尚未成功,问题就要解决,针对上述问题,怎么破?
我们看看2017年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媒体自身形态愈加宽泛,我们迎来了泛新媒体时代,这也意味着将会产生一些新的机会。按照这个平台维度,我们要怎样在这个平台上玩得high又避免踩雷呢?
1.微信:重启
(1)整体流量稳定,但粉丝打开习惯严重下降,微信公众号分发入口可能进一步变革。目前搜索入口出现了朋友圈精选等。但入口太深。如果出现新的变动,第一时间follow。
(2)微信公众号的马太效应并不会加剧,大号面临问题更多是营收与体量的平衡。
(3)小作坊式(1-3人)个人公众号崛起势头仍然凶猛,并将瓜分大半长尾流量。
(4)给别人打广告会越来越难,自己卖货会变得主流。
(5)随着订阅号更名规则改变,企业和个人间的账号买卖会兴起。
(6)小程序传播对于有线下门店的企业是个机会,同时也开启了以社群而非朋友圈的微引爆时代。
2.微博:转移
(1)与微信的“老龄化”趋势不同,微博年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2)一线城市用户集中发声,二三四线城市用户观摩追星。
(3)从事件传播角度,前几年一般都是微博引爆,微信沉淀。后续可能改写,微信引爆,微博二次引爆。最显著的例子就是罗一笑事件。
(4)从形势看,微博运营包括投放,从图文,会逐渐往短视频(秒拍)和直播(一直播)转移。
3.其他自媒体平台:分化
(1)自媒体平台会分化出不同的调性,比如今日头条偏娱乐,一点资讯偏文艺等。
(2)自媒体平台将从纯内容分发,会逐渐尝试粉丝的深度聚合形式。
(3)自媒体平台内容图文依然是主流,但短视频比例将会提高。其提高速度和4G资费降低以及用户养成习惯有关。
(4)直播纯靠颜值起量会趋弱,更加注重才艺等方面,且趋于工作室,流水线型生产。企业直播会形成差异化。
企业新媒体想脱颖而出,要怎么做?
拥有新媒体账号已经是企业标配,但是初衷可能需要改变。有的企业最初建立新媒体账号,是为了品牌传播,有的则是为了舆情监测。而有些则是为了跟风占坑。随着企业的发展,产品形态的进化,也是时候进行二次定位了。
一、企业新媒体明确定位
1.微信:猥琐发育,别浪
企业对于微信的定位,一般有三种:1传播2挣钱3提供服务。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要选择一项重要的指标。
(1)传播:三不唯
对于传播层面,无疑可以提升品牌知名度,同时也可以做舆情处理。写出10W+,制造病毒传播是每个企业梦寐以求的,但企业要做到三不唯:
不唯微信论:微信用户再多,但也不代表能拥有全国群众,要做到因地制宜。有些人群如初中生,更偏爱QQ,所以显然需要看重QQ公众号/空间的传播,防止造成刷遍朋友圈的假象。
不唯阅读量论:阅读量基本上取决于三点:粉丝基数、文章质量、文章扩系数。当然这三者不是绝对正相关的,要做到科学评判。
百万大号轻松10w+,并不一定是内容,而是基数太大。养生号轻松10w+,并不是文章质量好,而是人群扩散系数高。有些名人KOL文章阅读量低,但是照样收很高的广告费,因为文章质量好,粉丝精准。
不唯热点论:想要提高传播量,要么造热点,要么跟热点。但不能盲目的跟,也不能什么热点都追。要结合自己的品牌调性和产品特性,丑闻性的热点还是避而远之吧,比如优衣库事件。
(2)赚钱
谈到赚钱,媒体界活化石keso曾说直接的商业最好的商业。与其扭捏的靠三方广告,还不如卖货来的更加直接。当然做好粉丝的背书是关键。
不过要注意,多给自己留条生路。现在一些大号例如逻辑思维等纷纷做起了APP,虽然迁移的成本高,但是万一不小心,弄个封号,真是毁于一旦。
(3)提供服务
提供服务只是手段,一般都是freemium模式。在微信上,服务号虽然已经拥挤不堪,但想要更好地提供服务,机会还是有的。
小程序是一个机会,不过它的应用场景还是线下居多,传播层面也受到限制。可以占坑,不要期望过高。
2.微博:抱团搞事儿
微博这个套路基本上企业已经玩得很熟了,最重要的两个点,一是品牌传播,二是舆情监测。
对于品牌传播,微博自带的一些商业产品要配套使用。比如说数据分析,抽奖平台该买的还得买。粉丝通,粉丝头条该做的还是得做。
这里要说明的一点趋势品牌是:抱团玩法。这个玩法最早是段子手集团的普遍玩法,用来大号带小号。
当然品牌也能这么玩,玩接力,玩周年庆。更多玩的跨领域的合作,要“死皮赖脸”的往上蹭。
对于舆情监测,要建立监测及层级汇报机制。划定相应的舆情等级,不要等火烧眉毛了才等着去解决。
3.今日头条等自媒体:先占坑后筛选
(1)去年内容分口大热,每家都有相应的作者计划。但是每家调性不一样,也会在某个领域占领高地。比如今日头条可能是大众娱乐化,百度百家注重商业科技。需要因地制宜,先全部开通,然后看效果,选择一家进行重点运营。
(2)把内容做好是第一要务,顺便标题党。不要本末倒置。
(3)多尝试这些平台的一些创新功能,比如今日头条问答,发状态式的玩法。
(4)不要一味把读者全部迁移到微信,后期这些平台也会做社交关系链,顺势而为。
二、划分职能架构
新媒体的组织架构常按职能或平台划分。比如按照文案写作,视频制作,商务合作等职能,对所有平台进行分发。另一种则是按照平台走,微信专门配几个,微博专门配人。
下图简单归纳了企业新媒体的一个架构,当然有些职能可能跨平台同一人负责,也有些需要根据具体需求再去扩展。
三、聘请合适的新媒体工作者
调查发现,新媒体从业人员来自五湖四海,工作经历也是五花八门,有当过记者的,有搞过IT的,甚至还有曾致力于洗剪吹的。在这种良莠不齐的情况下,企业要怎样聘请到合适的新媒体工作者呢?
1.行业沉淀
单纯从操作技能来说,并不设限,只要走了心,一个月就能get到。
但行业沉淀就不同了,尤其是某些专业性比较强的领域,比如生物医疗、教育培训啊,专业性突出非常重要。
2.新媒体感
做哪个行业就要先去了解哪个行业,企业没有时间去培养一个完全的小白。这也体现在一些细节上,比如想要来做微信的同学,他不能连封面图是上的还是扁的都不知道。
虽然新媒体不是熟练工种,但是平时做的时候,一定要留意细节,善于总结经验,精细化运营尤为关键。
3.拓展思维
新媒体发展得过于迅速,除了技能,我们还要看中新媒体工作者的学习思考能力。比如面试时问做微信的同学:微信邀请人入群时,满多少人不能直接拉人进去,而是会发送链接?微信为什么要这么设置?简单说话你理解的QQ和微信社群的区别?
虽然这些都是开放性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但通过他的回答,基本上能看出他对新媒体的理解以及潜力。
优秀的新媒体工作者毕竟是少数,有的直接去做自媒体去了。要想找到合适的新媒体工作人员,有时也可以考虑一些有潜力的实习生。